Monday, November 26, 2007

读书笔记(三)

第二章里面一直在谈引导孩子情绪让他们配合家长,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,他们的自控力差总有时候会调皮捣蛋无法无天。这第三章介绍的就是如何不用惩罚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局面。书里介绍了下面几条
1. Point out a way to be helpful.
2. Express strong disapproval (without attacking character).
3. State your expectations.
4. Show the child how to make amends.
5. Give a choice.
6. Take action.
7. Allow the child to experience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misbehavior.
8. Problem-solve method
8.a. talk about the child's feelings and needs.
8.b. talk about your feelings and needs.
8.c. Brainstorm together to find a mutually agreeable solution.
8.d. Write down all ideas - without evaluaing
8.e. Decide which suggestions you like, which you don't like, and which you plan to follow through on.

说实话,读完了这章我真是如冷水泼头。中国话讲“不以规矩,难以成方圆”。如果违反了规矩一点后果都没有,那么这还算规矩吗?这本书提倡的“不惩罚”在我眼里就是自废武功自断经脉。原本想好好地批判它一番,但又觉得它那么多破绽实在不值得一驳。就这么沮丧地我抛弃了这本书,也断了我继续写博客的兴致。一晃半年过去了,驳斥的劲头依然全无,但是为了以后的博客,还是草草地给这章来点读后感吧。

首先什么是“惩罚”?俺这本书的解释,惩罚就是剥夺孩子的物品,拒绝孩子的要求,或者施以体罚。体罚吗,俺同意书里的意见,用的副作用太大,而且以暴制暴,将来很可能是个恶性循环。但是Timeout之类的措施不应该全面否定。

用好Timeout的关键在于下面几条,我窃以为:

一,Calm and Firm
Timeout的时候切忌大喊大叫,因为你不是用Timeout来解决问题,而是用它来冷静孩子镇定自己,孩子冷静下
来你才能跟他讲道理;你镇定下来才不会采取更过激的言行试图速战速决。在Timeout的时候你连道理也不用讲,只需要让孩子坐在规定的角落呆上足够的时间即可。只有等孩子和你都冷静下之后你才给他讲道理。

二,Setting up rules
我们每个人都要服从社会中的许多规矩,孩子需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对小孩子当然规矩不用多,多了就等于没有规矩,因为你不可能无时无刻地在纠正他,他也不可能无时无刻都牢记那许多条。我觉得两三条三四条就可以了,而且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的意思和违反规则的惩罚。做为父母制定规矩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规矩。孩子是在不断发展的,你定下的规矩也要发展。

三,Be consistent
作为父母,最怕朝令夕改。小孩子是很精的,他会不断地冲击你的规则底线争取更多的空间,如果他发现你的规其实是有回旋余地的话,那就更乐此不疲了。作为父母,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。孙子说过,“非得不用,非危不战”和小屁孩最好不要闹到双方对峙或最后通牒这一步,但一旦到了这个局面,就必须全胜,否则只是邀请小屁孩下次的进攻。

Monday, November 12, 2007

读书笔记(二)

第一章讲得是聆听孩子的表达,第二章也侧重于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在规矩里行动。书中列了五条:
1. Describe. Describe what you see, or describe the problem.
2. Give information.
3. Say it with a word.
4. Talk about your feelings.
5. Write a note.

我和迈迈在孩子的规矩上从一开始上就分歧很大。“听话”在我的字典里绝对是褒义词,而迈迈对点点的要求则是“有礼貌,讲道理”。由于我的被领导地位,所以“听话”的要求没有得到贯彻,而点点的“讲道理”则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。无论是我们什么要求,他都会先问个为什么;如果不合他心意的则马上就开始讨价还价或者置若罔闻。搞到最后,就是我们要和他讲道理,他则以所谓的“道理”来应付我们。

最近一年来,在经过和迈迈的反复商榷下,我开始加强了对点点“服从命令”的教育。说实话,我们都没想过会有个令行禁止的儿子,而且真要有个那么听话的估计我们也会担心;但是点点现在已经是上学的年龄,他必须懂得在这个社会上是有权威有规矩的。事实证明,点点对学校的规矩能够服从,但是对家里立下的规矩则不是太以为然,总想挑战。读了这章,我对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有了一定的认识。我经常用指责的口气,用命令的语气,用长篇大论甚至旁征博引,用威胁警告等,让点点不由自主地要为自己而辩护争论。而按照这一章的介绍,用下面的方法也许会更好。

孩子做错事时候,不要直斥其非;相反地,把事情中立地描述给他听。这其实就是在暗示孩子来行动,但是没有了指责和命令的成分。孩子觉得是自己决定采取的行动,所以抵触就小。

提供信息和描述事情很接近,但是提供信息更直接了当一些。你如果加上“你应该”在句子前面,就基本上是在命令孩子行动了。但就是这省略的“你应该”才让句型缓和了许多,孩子也不会一触即跳。

让孩子做的事情可以用一字来提示。很多时候,你说得越多孩子越忽视你说的;所以用一字这样的短句来提醒孩子往往效果会更好。用了短句,对孩子来说只是个提醒作用,他具体采取什么行动完全还是自己来做的决定。

很多时候,你可以向孩子描述自身的感受。我们很多时候被孩子磨得很无奈,与其发火失控还不如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。这本身也是一种压力的释放,而孩子也知道了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和正常性。也许他将来也会这样表达个我们大人听。不过我对这条有些疑虑,这样也许会造成敏感的孩子更敏感。

有些时候写个纸条也是沟通的好办法。写在纸上的东西对很多孩子来说更有权威。你也可以写的风趣幽默,加上孩子喜欢的背景知识等,主旨就是开拓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新渠道。

Friday, November 09, 2007

读书笔记(一)

第一章讲得是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,书中列出了四条:
1. Listen with full attention
2. Acknowledge their feelings with a word - "Oh" ... "Mmm" ... "I see."
3. Give their feelings a name
4. Given them their wishes in fantasy

在近四年的与点点斗争的过程中,我逐渐总结出了打岔,唐,和关禁闭三个套路。在一岁之前,我用得基本上就是打岔;然后,逐渐开始引入了唐,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地教育他;过了两岁多之后,就更加入了关紧闭。虽然获胜的总是我,但我也发现现在的点点在经过了学校的锻炼和他娘的纵容之下,越来越难以管教了。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反权威和引发辩论。更可气的是,他明明知道的道理会咬着牙和你死磨,为了辩论而辩论。所以基本上打岔和唐都失去了功效,只剩下了禁闭这个终极武器。可我就是被打骂出来的,有些时候看着点点倔强的样子,真是不愿意让他重走一遍我走过的路。

读了这第一章,我算是有点明白以前做的不足了。点点和我说什么或做错什么,我的第一反应经常是帮他解决,或者质问他为什么明知故犯,有些时候还给他来顿长篇大论。估计小家伙当时都忘记了自己做错什么,而马上进入了与爸爸的辩论状态。我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来抒发表达清楚自己的体会,生生地掐断了他的话头,也难怪他烦躁。

我们以前也总说象对成人那样和点点说话,但仍然忽视了委婉性,总觉得他是个孩子不见得能表达清楚自己,还是我们来告诉他应该如何感受比较方便。岂不知这孩子已经长大,总听“No”反而事倍功半。我们应该采用的是先肯定后否定,明里肯定暗中否定的方法来引导他自己得出我们期望的结论。第一章的那四条就是更好了解孩子情绪的一些方法,是引导孩子的第一步。

全身心倾听,不让孩子觉得你在敷衍他;用中性词鼓励他接着说,不要过早发表结论;侧面肯定孩子的情绪,让他知道你确实听懂了他的抱怨;对于你满足不了的情绪,用孩子的想象力来弥补。

Wednesday, November 07, 2007

读书笔记(序)

迈迈刚怀点点的时候,我算是非常好学的,几百页的关于怀孕及新生儿的大部头书看了至少两本。所以当时我比迈迈还知识丰富,时不时地就可以给她答疑解惑。

点点生下来之后,迈迈精心地照顾,我的作用也似乎越来越小。一点点地,我就开始偷懒,最多在家里就扮演一个打手角色,在点点实在不听话的时候跳出来弹压一下。

Terrible 2和Terrible 3过去之后,我发现自己这个打手角色被招唤得越来越多;同时自己的声色俱厉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。我从小被爸爸妈妈训出来的,真不愿意看点点长成我这样一个逆反的性格。所以当Parenting版面号召读书学习的时候,我也就决定跟一次风,读读这本在amazon上名列畅销书的《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&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》。最差也可以跟自己充充电,加强一下理论学习。

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不少人也在跟风,反正我在图书馆排了一周的队,才拿到了这本“宝书”